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苏丹 四面空间 2024-04-21


点击关注四面空间

 



题 记:

2020年11月13日下午,本年度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系列学术论坛之五“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来广营校区举办。会上,诸位来自影视界、文学界以及艺术评论等领域的嘉宾从功能与形式、定格与流逝、身体与灵魂、叙事与地域等含怀内外的视角,表达了城市样态辗转进程中的含混与温存在电影中的呈现。会上,苏丹教授围绕论坛议题发表了“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的主题演讲,在电影容器中探寻着城市的历史回响。



“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论坛嘉宾合影 ⬆️    孙 萌 提供

前排左起:赵卫防  刘淼  苏丹  欧阳江河 杨远婴 秦喜清 孙萌

后排左起:武亚军  刘乃康  郑大圣   阿美  阿年  沈苇  吴涤非



孙  萌  主持/主题发言 ⬆️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副研究员

发言主题:《怀旧且叛逆的目光:田壮壮与北京》


苏  丹   主题发言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发言主题:《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嘉宾及部分发言主题 ⬆️  

图片:孙 萌 提供

左(自上而下):

郑大圣 (著名导演,上影集团一级导演)

沈    苇 (著名诗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定格与流逝:城市电影中的人物命运》

阿  美(著名编剧、作家)

刘  淼(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

——《功能可变,形式永恒:论城市的当代性》

欧阳江河(著名诗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

右(自上而下):

阿  年(著名导演)

——《身体和灵魂成长的时代切片》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叙事模态、时空流转与地域基因》

武亚军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主任,教授)

——《电影中的“北京形象”多面体》

刘乃康(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

——《用影像给北京多留点儿念想》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

——《庭院春秋:〈大团圆〉的家国情怀》


“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论坛现场⬆️   孙  萌 提供






 ↓ 





















苏丹:城市永在流逝而影像永生



















 ↑ 


这些年来,城市成为生产文化的一个新的母体,乡村开始萎缩之后,城市形成的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创造题材。因此,源于城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现代电影题材对城市的聚焦是一种必然。有很多建筑学家以及文学家都刻绘过城市的属性,比如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2018)以及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等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它横跨文化、历史、社会、工程和科学,无休无止地自生着矛盾,已经成为人类能力提升进程中所需对抗的一个重要目标。电影是工业文明背景下诞生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取材以及母语正越来越多源于城市。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2018)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

此书及其专著《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皆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此书深入探讨了城市扩张与巨型结构、丑陋平凡论以及社会的建筑学与象征主义等颇具现实意义与前瞻性的内容。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1923-1985) 

⬆️《看不见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


此书以颇具现代性的口调,在小说情节中穿插描绘了记忆的城市、欲望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蔽的城市、符号的城市、贸易的城市、死亡的城市等内容,呈揭了城市的诸多真实面目。



《看不见的城市》摘录



他们相信以前曾经度过一个完全相同的黄昏,而且那时倍感快乐。 人假使在荒地上走了很长的时间,自然就会期望到达城市......
欲望已经变成记忆。 记忆的潮水继续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然而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 城的组合元素如果缺乏相连的线索、没有内在规律、没有一定比例也没有相互交流,就必须给排除在可以想像的城市之外。
城市犹如梦境:凡可以想像的东西都可以梦见,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谜画,其中隐藏着欲望,或着隐藏着反面的恐惧,像梦一样。
城市也由欲望和恐惧造成。尽管二者之间只有秘密的交流、荒谬的规律和虚假的比例,尽管每种事物隐藏着另一种事物。








1

城市与叙事参照


 

城市作为叙事背景得益于城市的壮阔与丰富性,它对于时间和文化具有高度的概括度和凝练力。

 

无论是伟大和不朽的,抑或多元且冲突的,甚至是极端性的城市,皆可作为一个好电影的参照系统,它会对在其中拍摄的内容和手法提出苛刻的要求。作为60后,在我们的记忆中,电影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物。因此,回顾个人观看电影的历程,很多电影背后都埋藏着城市的伏线,许多电影都在对城市的描述中获得了灵感和力量。比如老片《魂断蓝桥》、《不屈的城》、《罗马假日》、《爱在罗马》、《情迷热那亚》、《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爱在巴黎》以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记忆中也有很多关于北京叙事的电影,比如《龙须沟》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此外,现在我还喜欢看一些韩国影片,因为韩国现在已经完成了城市化,80%的人都居住于城市。因此,在韩国影片的叙事过程中,我能感受它其间对于都市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比如《寄生虫》。

 

⬆️ 埋藏着城市伏线的经典电影:

《不屈的城》/《爱在罗马》/《罗马假日》/《魂断蓝桥》

《情迷热那亚》 /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 《爱在巴黎》


⬆️ 帝都伏线之经典电影海报:

《阳光灿烂的日子》/《龙须沟》


城市的空间叙事和电影的主题叙事结构而成的复合性叙事,具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感染力,它增加了电影逻辑的弹性和陈述的厚度。这种影像的形态借助了历史和场所的精神,因而生成了介乎于空间美学和文学图像和文本之间的审美状态。疫情期间邂逅了一部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其叙事境界试图展现一种生命的虚无,正如主人公社交国王捷普所言,要像福楼拜那样写一本“什么都没说”的小说。但罗马城的空间美学填补了这个真空,随着如同探秘一般的镜头移动,罗马城的地标建筑成为线索,就我们了解与不了解的情境进行了深化与挖掘。这部电影的叙事主题渐变为空间的轮换,历史与当下水乳交融,哲思与奢靡相互反衬,令整个影片的视觉感受美轮美奂,同时又追寻着人生的意义,怅然若失。


2013年意大利电影《绝美之城》 独白场景   ⬆️

主人公捷普之心心念念:“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  

主演: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


城市还是社会的载体,对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它往往就是一个社会,有时更是城市、社会、文化三位一体的合体。这时候空间的镜头表现就省去了很多赘述,历史与时下都无需多言,尽现眼前,尤其是那些城市形态特征明显的城市。比如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镜头中展现了混杂零乱的孟买,揭示了历史与当下的冲突;商业片《速度与激情》中将里约这种疯癫无羁的城市状态暴露无遗;《爱在巴塞罗那》的叙事表现出对于都市性格的刻画,呈现出狂野浪漫的巴塞罗那;《钢的琴》描绘了失落凋颓的钢铁之城鞍山,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东北重工业城市走向凋敝的进程......

 

⬆️2008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场景

主人公贾马尔·马利克存身之处    混杂零乱的孟买贫民窟生活空间

导演: 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

主演:戴夫·帕特尔(Dev Patel)


⬆️2011年中国内地电影《钢的琴》电影场景

电影叙事城市空间  失落凋颓的钢铁之城鞍山

导演:张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曾经存在于香港一百多年的九龙城寨,那简直是一个黑色的乌托邦,拥挤闭塞,没有门牌号,聚集了大量灰色身份的人群......历史上所构建的空间和建筑美学几乎荡然无存,甚至可以说已经侵蚀和颠覆了之前的美学体系。因此,这是一个法外之地,是人类美学的阴影,但又是无数动漫、电影、动作片取材和获得灵感之地,也是亚文化城市的巅峰之作。


⬆️香港九龙城寨  罪恶的滋生地  无政府自治城邦


1993 年日本考察团临摹的九龙城寨结构图 ⬆️


被电影叙事选中的城市也是幸运的,因为电影是工业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最强大的传播。一部名垂青史的电影总是能够巧妙地将剧情,和城市空间背景以及地标性建筑生动地结合起来,无论其揭示的是人性的哲思或是社会的纷乱繁杂,甚至是文化的灿烂辉煌,一部部电影都需要需要和一座座城市结盟联手。电影在发现城市,推广城市,城市在烘托剧情。现代设计的国度意大利在回顾总结其波澜壮阔的设计历史发展的过程时,总是穿插着《罗马假日》这样的电影,那些流淌着人性温情、又体现着传统文化精神的设计由此风靡世界、誉满全球。

 

⬆️《罗马假日》之誉满全球的Vespa   1953

Vespa是一款意大利知名电动踏板车品牌,由Piaggio家族的Enrico Piaggio发起,工程师 Corradino D’Ascanio设计,1946年开始在意大利开始转民用量产和销售,1953年出现于经典电影《罗马假日》,并作为优质设计的代表延续至今。


Justin Bieber+Vespa Primavera  2020

⬆️ 标志性的一体式钢制车身结构

金属、塑料、天鹅绒和橡胶等混合材质

成就传承经典的Sean Wotherspoon 特别版 


 




2

电影与城市档案



城市的档案不仅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电影中的影像不仅记录了流动中的城市形象,还有特定时期人们的生活风尚。近些年的电影开始愈发重视电影的声场,这些背景音则更加难能可贵,记录了这个“有机体”的呼吸。因而许多城市会在电影中以时空错位的方式复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这些城市逝去的历史,令当下的人们恍若隔世。

 

比之世界很多国家,四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快速城市化历史的进程中,于是许多城市景观变成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它一直在流淌,快速流淌,每个人对此都有相应的感受,当我们重返故地,已经难以拾回记忆中的印记,让你在不同的时间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版图沧海桑田、景观瞬息万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园的丧失成为常态,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群,好似丧失了出生之地的孤魂野鬼。因为一座城市对身居其中的成长个体而言意味着母体、母语,生成了潜在的精神寄托。总体上来说流变的城市风貌是不可逆饭的,这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它强化了我们的虚无意识。几乎每一个人都在感叹昔日的流逝永不回头。

 

世界上其它发展中国家也有相似之处,比如我最早对埃及金字塔群的视觉记忆来自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包括位于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和阿斯旺的阿布辛贝神庙。影片叙事在几个最重要的点上都有相应情节,其中惊险的一幕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一块巨石从卡纳克神庙的梁架落下,险些令主角林内特小姐与赛蒙·道尔葬身于此。

 

《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片段 ⬆️

巨石倏然而落,主人公林内特与赛蒙·道尔险些葬身于此


2002年我初次去开罗时,一直意欲循着那部电影的印象寻找故地,寻找金字塔,寻找卡纳克神庙,幻想着在荒漠上与金字塔群邂逅时的场景。出乎我的意料是,我和它们的相遇有几分荒唐。就在我带着遗憾离开时,竟然在一条高架公路上看到了那三个庞大的剪影,同时我也看到逼近保护区的贫民住宅。历史的浪漫想象变成了某种富于魔幻和荒诞的突然。这是城市无度扩展所造成的历史悲剧。回国后我重新看了一遍《尼罗河上的惨案》,发现场景变迁的不仅仅是金字塔附近的沙漠,还有尼罗河两岸。


吉萨上空俯拍金字塔景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 电影与现实对冲的梦幻埃及 不谋而合的城市记忆


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城市大多难逃这种噩运,因为发展被政治家认为是硬道理。上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拍摄的《中国》,不仅客观冷静地捕捉与再现了70年代中国在制造业生产、商业、教育、医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再现了当时萎靡之中的城市风貌,成为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文献。前一段时间我又重新看了一遍《牧马人》,这部电影中透露出的改革开放之初的北京似乎和安东尼奥尼镜头下的北京相差无几,这种复活令人为之动容。虽然城市轮廓没有明显变化,但建筑中的内容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迪厅、友谊商店、涉外宾馆已崭露头角。在该片的尾部,主人公在首都机场与父亲告别的场景,我竟抱着能看到机场壁画的侥幸心理,那副壁画影响了中国美术的进程,同时也参与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八十年代末期有一大批以北京为背景的电影,比如贾宏声主演的《银蛇谋杀案》、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顽主》、《轮回》、吕丽萍主演的《遭遇激情》、葛优主演的《大撒把》等。这时候我们透过电影中的镜头场景不难发现,北京城市的格局和城中气象已然翻天覆地。

 

纪录片《中国》场景  1972⬆️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电影《牧马人》场景  1982⬆️

导演:谢晋  主演:朱时茂、丛珊

影片改编自张贤亮小说《灵与肉》


如果说北京城的面貌在历史变迁中变调,那么中国许多城市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则属于颠覆性的,大拆后大建是主流模式,大地好像一张皮,皮下是历史,皮上是现实。贾樟柯的电影客观地面对快速城市化的现实,并且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变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集体性的焦虑。除了《三峡好人》是个代表以外,他所导演许多电影中都有三峡库区小城市的影子。

 


电影《三峡好人》废墟场景   ⬆️

导演:贾樟柯  主演:韩三明、赵涛


“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

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

但它依旧沉默,

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贾樟柯





 

3

电影文化与都市景观塑造


城市美学背后的支架是神学、哲学、政治、科学、工程学,不论东西。古典城市营造的方法受几何学的影响至深,而变化则更多受音乐的影响,韵律节奏的形成本质上是数学关系的变化。


不可否认的是,从当代来讲,电影会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发展,至少是局部角度的影响。尤其是电影的叙事语言,对后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产生了影响。从事消费主义空间构建的设计方,比如迪斯尼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商业借鉴的这种模式,就是按照其中的结构在组织城市空间,我认为这是一种反向的影响过程。2003年我去巴西圣保罗参加主题为“大都会”的第五届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发现策展人的导言竟然是从伊朗的电影所谈起的。


人和都市关系会形成另一种社会景观的价值体系,构造场景的方法超越了传统的建造,又纳入了新的人文视角,努力创造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空间的对话。我想起这既是一种电影方式的观念,更有益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都市空间营造方法上,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从电影中得到启发,因此在当代的城市中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体验,设计手法的综合性也大大增强。

 

 



  

4

我的乡愁与“《闹城》”



于今年仲夏出版的长篇叙事散文集《闹城》是我对故乡的记忆描摹,我在书写中重建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那些早已灰飞烟灭的社区和工厂,并将工业化的国家叙事和城市发展现当代历史结合了起来。因为在人生寻梦的过程中几度回首却每每失落。大量的曾经早已不存在,存在的东西已成为碎片。回不去的时候,灵魂就流离失所。许多朋友和读者都认为我的叙述非常有画面感,应该将它排成一部电影,但在寻找记忆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一个工业城市的模样早已消失,昔日的碎片被都市的膨胀拥挤着,淹没着,成为记忆的孤岛。

 

《闹城》插图之“矿机子弟学校操场平面复原图”

⬆️ 绘制者:苏丹   绘制时间:2018.9.21


我生活的故地是个幸运之地,在有见识的地方长官的干预下变成了文物。但周边的环境全变了,记忆像一块破布一样被紧紧拼贴在时代的画报版面。


心依旧,但记忆伤害了现实,现实谋杀了记忆。


我害怕永远失去梦中的故乡,于是仓皇地用文字堆砌故园。因此我又有了一个梦想就是要把《闹城》拍成一部电影,通过电影唤醒一座城市的自觉,通过电影让一个社区、一段历史永生。

 

《闹城》插图之“西马路格局印象图”⬆️

绘制者:苏丹   绘制时间:2018.9.19


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经济运筹、社会学研究和实践、艺术创作等方面相关联,城市何去何从是一个充满悬念的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城市聚居将取代乡村成为未来的人居形态主体。电影是人类追问自己的一种方式,它将在城市中引起共鸣。未来、城市将长久的作为文明创造的空间主体,人类情感的叙事离不开城市,城市题材是电影取之不尽的资源。

 

导演、编剧们在一座座城市中寻找好电影的同时,我们这些建筑师以及研究都市文化的人,也在一部部老电影中寻找城市的历史。每一部电影的都市叙事都是城市自生在这个容器中的历史回响。


镜头是所向披靡时间的对手,

它们之间的较量,

也就一个回合的事儿。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评论周“城市变迁与文化记忆”论坛主题发言)


  

2020年11月13

北京 · 中国艺术研究院






感 谢

孙    萌

提供相关图片资料








四面空间艺术中心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别鸣谢









长按关注四面空间
一面自我  |  二面周遭
三面历史  |  四面未来


往期文章精选↓关注四面空间→阅读更多原创

汽车模型和小人国苗苒回归——从扣子到“扣子”如何超越时间RUANGRUPA —— 一个附着于社会根系之上的印尼艺术群体沙从哪里来如何超越被界尺限定的画种 —— 张孝友的界画何以肢解绘画:众议法国 “支架/表面”艺术运动●上下废墟,艺术家在行动●何为盛宴●苏丹:我的学生拍电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